-
養豬開啟“高門檻”時代:環保落地 豬價上天
2016/7/18 10:20:09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全國豬場環保整治行動,屬浙江力度最大。這是2014年拆除豬場現場。(東方IC/圖)環保落地,豬價上天養豬開啟“高門檻”時代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羅歡歡經歷過全國豬場環保整治行動,屬浙江力度最大。這是2014年拆除豬場現場。(東方IC/圖)
環保落地,豬價上天
養豬開啟“高門檻”時代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羅歡歡
經歷過這一輪豬周期,中國的豬業面貌才逐漸清晰起來。
“現在再興建一個豬場,沒有兩千萬,很難生存。”
養豬的技術門檻不低,“要懂工程、化學、疫病、財務、環保”。
沒說上幾句,電話那頭就急了,“平時關系那么好,怎么到關鍵時刻就推三阻四呢?”
養豬人程新聞現在成了被追著跑的紅人。沉寂了多年的手機,剛掛掉,又再響起來。
從早到晚,到處都是來詢價的豬販。擔心他捂盤惜售,豬中介李佳明不斷地往上加價。過去都是一毛、半分,2015年8月,一天之內他被迫加了6毛錢。
但再大的誘惑也沒法吞了。程新聞養的豬,確實都賣完了,新的“至少還得等上幾個月”。
春節過了,生豬價格卻仍在不斷上漲。在河北唐山賣了二十幾年豬肉的李廣凱說,活了68歲,這輩子沒見過這么貴的豬價。
過去除夕夜最貴,也不過是十二三元。而今年,他先是賣出了17塊錢一斤的零售價,最近三個月又漲了1元。
吃肉變成了一件需要琢磨琢磨的事情,李廣凱的生意因此慘淡了許多,“春節前一天就能賣出五六頭豬,現在一頭豬分成兩天賣,還不一定能賣完”。
從2015年3月開始,一年多來,中國豬肉的價格就像坐上了噴射機,一飛沖天。活著的整豬就飆至每公斤10.78元的最高價,已創造了歷史。
與過去不同,無論是漲幅,還是持續時長,這一次的漲價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這段平穩上升的漲價曲線,揭開了中國養豬業規模化發展的新序幕。
最漫長的“寒冬”
這一輪漲價前,中國豬市捱過的是一個比以往漫長得多的“寒冬”。
長達41個月的跌價期,首先摧毀的是養豬人的意志。時至今日,程新聞依然能感受到當初的痛苦,“都動了自殺的念頭”。若不是念著孩子還小,他早已死在上一輪“寒冬”里。
程新聞的豬場總共是3000頭豬,其中母豬約有400頭,屬于中等規模,過去的41個月里,總共虧損了近500萬。
為了維持豬場的正常運轉,程新聞能借的親戚朋友幾乎都借了個遍,能抵押的也全都抵押了出去,房子、車子一個都沒留下,幾乎賭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甚至“連看病的錢都不知道從哪里來”。
根據農業部監測的數據顯示,養豬效益情況是2012-2013年保本微利,2014年是養豬少有的嚴重虧損的一年,每出欄一頭豬平均虧101元。
臺灣人林國忠1998年開始在廈門養豬,16年過去了,他自認為見慣了大風大浪,但上一輪的跌價,依然讓他開了眼界,“是一次海嘯”。
他開辦的廈門國壽種豬是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存欄原種母豬1680頭,年出欄種豬16000頭。種豬是指不出售豬肉,而是繁殖商品豬,價格往往比商品豬要貴上一倍以上。
一般來說,種豬長到一百多斤的時候就應該出售,但是2014年到2015年年初,他廠里的種豬被養到了兩三百斤還沒能賣出去,最后只能折價一半以上作為商品豬出售。
種豬的銷售,正是行情的晴雨表,當行情看漲,養殖戶們就會補充種豬的數量,擴大養殖規模。
豬價低迷時,種豬比商品豬更加難銷售。為了度過危機,林國忠搞起了旅游促銷活動,打出了“買種豬游臺灣”的口號,旅游促銷所產生的銷量占到了當年銷售額的30%。
“寒冬”的最后階段——2015年1月份左右,這位養了一輩子豬的老人甚至動了放棄的念頭,“就想著把豬場賣出去,減少虧損”,結果消息放出去,居然無人詢價。
按照過去的規律,中國的豬市一直是以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的穩定節奏前進著,三年一次的漲跌輪回,也被形象地稱為“豬周期”。
豬周期以肉價回升的時間為起點,豬價走高,大量養豬戶增加喂養,直到價格跌落時再反之,而豬肉下跌的時期,又被稱為筑底期。
2003年至今,豬價經過3輪周期。第一輪是從2003年4月到2006年5月,歷時38個月,筑底期為21個月,這一輪周期豬價主要受“SARS”疫情和農業優惠政策的影響。第二輪豬周期從2006年6月持續到2010年3月,歷時46個月,筑底期為25個月,當時是受豬藍耳、高熱病、豬瘟等疫情頻發的影響。
第三輪豬周期從2010年4月開始至2015年3月,其中跌價跨度長達41個月,比過去延長了一倍以上的時間。第四輪周期從2015年4月開始,至今沒有結束。
不僅僅是林國忠,幾乎整個行業都沒有預料到,這一輪的筑底期會如此漫長,更沒有預料到的是,漫長的筑底期過后,豬價上漲的速度和時長,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瘋狂。
瘋長的豬價
豬中介的主要職責是為豬販子尋找豬源,一旦豬源減少,或者豬肉需求上升,最先感知的就是豬中介。
從2011年起,李偉明就在廣東肇慶做豬中介,過去的兩年,所有顧客賣豬,都是哭喪著臉,“幾乎都是虧本賣”。
隔三差五,他就接到豬場客戶的電話,告訴他不做了。小戶是最早被淘汰的,接著大戶也消失了,他們的豬場被轉讓給了外省人,有些人因欠債太多,豬被人連夜賣掉抵賬,還有一些豬場建在禁養區,被強行拆除。
2015年年初,李偉明的客戶名單少了30%。
產能在不斷減少。中國畜牧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生豬存欄達到了一個歷史高點4.76億頭,此后的三年一直呈直線下降趨勢,2015年到達4.51億頭,總體下降了5.2%
李偉明明顯感受到了這個變化。2015年前,他每月都能收到3000到4000只豬,每頭豬7塊錢的中介費,每月收入都在3萬元左右。
2015年后,一個月收到的豬幾乎就再難超過3000只,收入也降到了2萬以下。
2015年的3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一個月,全國開始大范圍上漲開啟。
新牧網的數據顯示,生豬價從最低價每斤5.69元開始起,一路上漲到2016年6月,到達每斤10.58元的歷史新高,而此前的最高點是2011年6月的每斤9.8元。
現在,豬場老板們都換了一副臉面,有時收完豬,還會請李偉明喝個茶,吃個飯。
只是豬市行情太好,他也有新煩惱,比如違約的比例正在上升。
收豬一般都是先談好價格,收取定金,然后豬中介再通知豬販子或屠宰場過來,這時間一般需要三天。但等不到三天,豬價又上去了。這時,一些豬場老板就會毀約,連續兩天連漲個2毛左右,多出來的盈利就會超過違約成本,這時豬場就會單方面撕毀合約。
這極為少見,即使在行情最好的2011年高價位也沒持續太久,但李偉明沒預料到,與剛剛過去的筑底期一樣,本輪豬周期的豬肉高價位也比往年更長一些。
與李偉明同樣失算的還有程新聞,2015年10月份,豬肉已經連續上漲了半年,按往年規律,春節后豬肉會進入一個下跌期。擔心節后豬價回落,程新聞就以1800塊的價格出售了一批豬仔。
但漲價并未如期停止,2015年4月,這一批豬仔的價格漲到了每只2400元。
與歷次豬周期相比,更為異常的一點是,豬價一路高歌,但母豬存欄量卻在逐月減少。
母豬數量是豬業生產力的根本指標,決定著未來半年內生豬市場的供應量。新牧網分析師高勇紅表示,以往的豬周期突出表現在生豬存欄量下降,而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不明顯。但第三次豬周期則是通過嚴重虧損直接造成能繁母豬嚴重減欄,到2016年5月已跌至3760萬頭。
豬企并未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原因復雜。一部分企業因為第三次豬周期嚴重虧損,才剛剛還清欠款,但更重要的還是環保。
隨著《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新環保法的出臺,全國都掀起了史上最嚴的豬場環保整治行動,許多豬企因為環保整治,被迫拆除。
力度最大的浙江,2014年9月底全省禁限養區內已關停搬遷養殖場戶69597個,涉及生豬存欄490.18萬頭。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浙江生豬年末存欄730萬頭,年內出欄1316萬頭,分別比上年下降24.3%和23.7%。
隨著豬市復蘇,各地的種豬都供不應求,福建一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張佳最近特別高興,每年他們公司可提供種豬1.2萬頭,但是明年和今年的種豬已經全部銷售出去了。
林國忠豬場里賣出去的種豬體重也在不斷的減輕,連80公斤的小豬苗都被急不可耐的養殖戶們買走了。
惠州的養豬大戶盧嘉玲經歷了多次豬周期,她已經淡定了很多,“虧了不要哭,賺了不要笑”。在她看來,這一輪養豬人賺的錢都是效益不好被迫退出的養豬人的血汗錢。
高勇紅也認同這一看法,本輪豬價上漲其實是一場優勝劣汰的競技賽。在經歷了連續3年的虧損,以500萬養豬人的破產退出為代價,淘汰了過剩產能,刷新了2016年豬價新高,中國的生豬規模化進程也得以向前快速推進。
高勇紅認為,養殖規模化程度提高,正是豬周期規律失靈的最主要原因。經歷幾輪豬周期,年出欄頭數小于500的養殖戶比例下降,養殖規模化程度提高,抗周期能力增強。
與2012年相比,中國散養戶的比例,已下降了11%。
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經歷過這一輪豬周期,中國的豬業面貌才逐漸清晰起來,“養豬成了有錢人玩的游戲”。
“現在再興建一個豬場,沒有兩千萬,基本很難生存。”37歲的練智文說,他16歲開始養豬,如今擁有5家豬場,近萬頭豬。
練智文開玩笑說,過去人總說,“不好好讀書就回家養豬”,但其實養豬對知識的要求更高。規模化的豬場的技術門檻一般人根本無法觸及,“要懂工程、化學、疫病、財務、環保”。
過去或許很難想象本科生會去一家豬場工作。但張佳說,他的公司7位技術員中,就有4人擁有碩士學歷。
除了資本、技術,攔住一般人進入的,還有高門檻的環保要求。
“過去,豬業就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練智文說,以前建豬場,租一塊場地,搭幾塊石棉瓦,鋪一塊水泥地,就能開始。
現在隨便上一套環保設施,費用都在百萬級以上,如果不是規模化養豬場,散戶根本無法承擔其中的環保成本。
環保是此輪豬周期上揚的一個重要因素。從2013年開始,部分地區就已開始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隨之而來的就是禁養區內的豬場關閉、拆遷等工作。
2015年4月發布的”水十條“更明確規定,要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二十多個省份公布了禁養區的劃定或劃定規劃,包括浙江在內,部分省份禁養區豬場的拆遷工作已基本完成。
國內最大生豬養殖企業溫氏集團下屬的環保公司益康生,一直負責溫氏養殖場的環保業務。益康生副總范衛朝記得,國家在2000年左右開始了對養殖業有了環保要求,“這與規模化養殖的時間表是一致的”。在他看來,正是豬業規模化發展之后,豬場的污染問題才逐漸變得嚴重。
按照超過500頭的標準,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規模化養殖的比重已占到了44%,十三五規劃的目標是達到52%。
目前,環保發展與農業發展還處于一個磨合期,針對新環保法規實施后,生豬養殖領域遇到的問題,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組織過一次討論。
首先是治理方式的分歧,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在會后的總結文章里寫道:“在部分主管部門人員眼里,豬場糞尿就是污染,因此按工業標準要求處理滿足達標排放標準,根本不考慮糞尿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理成本”。一刀切的結果,直接造成養殖企業沒有整改或關停時間,直接面臨當地政府巨額罰單及關停。
與此同時,養豬的環保工藝目前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范衛朝介紹,目前國內豬場污染主要針對兩樣:糞便和污水。
糞便,都是集中收集,在沼氣池進行堆肥發酵,轉化為肥料。污水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綜合處理方式,也就是污水還田。將經過沼氣池發酵之后的污水,澆灌到配套面積的農田中還田。
這種方式難以監管,容易過量澆灌造成污染,過去并沒有得到環保部門的認可。不過在最近的討論中,這一方式正在被逐漸接受。
達標排放是第二種方式,部分地區都出臺的地方《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其中化學需氧量(COD)在400mg/L以內、氨氮80mg/L、總磷(以磷計)在8mg/L以內,可以排入污水管道中。
第三種方式是零排放,也就是要求所有的污水都要留在廠區內。各個地方政府的氮排放有一定指標限制,由于養豬業不交稅,地方政府并不愿豬場占用緊張的氮排放指標,例如福建的豬場就是要求“零排放”。
但在范衛朝看來這種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隱患,“現在很多廠在建廠時就建一個山頭,然后把污水澆在上面,表面看并沒有水流出來,但是其實化作氣體蒸發,或者流入地下水都沒有達到環保的效果”。
第四種,則是對水深度處理,將水凈化到化學需氧量(COD)100mg/L,接近清水,再進行循環利用。
無論哪種方式都意味著一筆額外的投入。趁著行情尚好,程新聞、林國忠、盧嘉玲都重新購置了上百萬的新環保設備。
而這,已成新人最基本的門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新供給、新體驗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 多元業態添彩“暑期經濟”
- 政策紅利深度釋放激活文旅市場潛力 “China Travel”持續升溫解鎖多樣中國
- 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 互聯網普及率達79.7%
- 托管“小”服務連起民生“大”幸福 各地探索“花樣”暑期托管解決群眾看護難題
- 夏糧穩產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上半年發電量突破1200億千瓦時
- 3.33億人次,15.8%!數據勾勒活力圖景 中國成“常來常新”超級目的地
- 多項數據創新高!“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 上萬零件、4小時內,一輛智能新能源汽車!“超級產業鏈”展現磅礴力量
- 6.4%,工業生產增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