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晶體硅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2018/4/8 13:21:0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晶體硅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業包含硅料生產設備、硅片生產設備、電池和組件生產設備、專用材料(鋁漿、封裝玻璃等)生產設備、光伏系統支持部件生產設備等一系列設備的制造。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產業及其設備支撐行業的關系如下圖所示:除此之外,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晶體硅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業包含硅料生產設備、硅片生產設備、電池和組件生產設備、專用材料(鋁漿、封裝玻璃等)生產設備、光伏系統支持部件生產設備等一系列設備的制造。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產業及其設備支撐行業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除此之外,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過程中還涉及自動化設備及其他非關鍵工藝設備,如自動化裝卸片機和自動化上下片機、硅片清洗設備、石英管清洗機、石墨舟清洗機、甩干機、化學品供應系統、檢測設備等。
2、晶體硅太陽能行業介紹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太陽能發電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直接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而太陽能電池通常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進行光電轉換,按照光伏電池片的材質,太陽能電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包括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另一類是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碲化鎘太陽能電池以及銅銦鎵二硒太陽能電池等。目前,以高純度硅材料作為主要原材料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是主流產品。
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上游是晶體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錠、硅片的加工制作;產業鏈的中游是光伏電池和光伏電池組件的制作,包括電池片、封裝EVA膠膜、玻璃、背板、接線盒、太陽能邊框及其組合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安裝系統支架,目前晶體硅電池分為單晶硅和多晶硅兩種;產業鏈的下游是光伏電站系統的集成和運營。
2007年至2016年的10年間,全球年度新增裝機容量持續增長,由2007年的2.8GW增加至2016年的70GW,增長25倍,2016年全球新增裝機達到70GW,同比增長率為24%,市場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于中國、美國以及印度、東南亞和南美等新興市場。
2015~2020年太陽能發電增速將超過風電增速,2015~2020年全球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69GW,2020年全球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617GW。全球光伏市場仍有巨大潛力,其預計在2015年-2019年期間,將有11個國家或地區的年均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需求超過1GW。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2013年之前,我國光伏行業呈如下特點:①光伏產業一體化程度低,對國際市場依存度較高,缺乏技術優勢的非光伏產業資金較多,行業競爭格局相對分散,且缺少具有品牌優勢和技術領先的企業。我國光伏產業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畸形產業結構,原料靠進口和成品靠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生產格局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同時因對技術缺乏深入的理解,產能屬于簡單的復制,生產管理未適應產業的特點。一旦國際市場有變,我國企業就會受到較大沖擊,缺乏應對危機的主動性。在多晶硅的供應方面,2005年我國多晶硅國內供應占總需求比率5%左右,絕大部分的多晶硅需求要依靠進口,2010年,多晶硅進口需求比率降低到60%左右,進口需求仍占總需求的大部分。在太陽能電池及組件供需方面,由于我國光伏系統安裝量小,絕大部分的光伏組件都出口國外,2011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占產量的92.42%,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在光伏系統安裝方面,光伏發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其光伏系統裝機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從產業鏈上的企業分布來看,我國光伏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多晶硅生產、硅錠鑄造和光伏系統安裝環節企業較少。越往下游競爭越激烈,這主要是由于下游組件制造產品生產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最接近市場,因此吸引了大批并不具備生產技術與條件的企業進入到了光伏行業。但是這種缺乏核心技術的競爭,并不能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②低水平的產能規劃過剩,產業發展不平衡。雖然我國太陽電池生產的年增長率遠遠超過世界水平,然而我國光伏市場卻大大落后于世界光伏市場的發展。相比中國光伏制造業早在2007年就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光伏裝機量的增長卻相對緩慢。2009年底,中國的光伏累計裝機量僅僅為0.3GW。內需不足使中國龐大的光伏制造業除了依賴補貼,還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從而面臨雙重的風險③產業發展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嚴重。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削減光伏補貼,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2011年,世界光伏市場安裝量預計同比增長僅20%,需求大幅萎縮導致了光伏產品價格的急速下滑。多晶硅產品從2011年最高90美元/公斤,跌到34.5美元/公斤;硅棒價格變化為800元/公斤跌到近400元/公斤。2012年3月德國大幅削減光伏補貼,使得歐洲光伏市場大幅萎縮。由于此前2010年的產業初期低水平爆發式增長再加上對國際市場的嚴重依賴,我國光伏產業在2011年以及2012年初面臨了極大的困境,多晶硅產業中80%以上的企業虧損,一大批低技術水平的中小光伏企業倒閉。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光伏產業初期主要以簡單的產能規模的復制擴張為主,大部分技術和生產設備主要為國外簡單引進。光伏產業投資的隨意性,導致核心技術的缺乏,專業人才的嚴重不足,使得中國的光伏產業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導致已經投入的大量設備因效率低下及生產成本偏高而不能開工,因此形成了相對過剩而無效的產能。
從2013年開始,在國家光伏產業支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光伏產業迎來轉機,在光伏寒冬后,大量缺乏規模效應的非專業的光伏資本退出產業,而以天合集團、晶科能源、阿特斯、晶澳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深耕光伏產業的制造商,加大了工藝技術研發力度,生產工藝水平和轉換效率得到提升,生產管理逐步適應光伏電池的特點,大幅降低了光伏發電成本,凸顯了光伏產業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特點,行業品牌集中度上升,并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最主要的力量。
2013年至今,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具體特點如下:
①我國太陽能光伏累計裝機量持續增長,新增裝機呈現穩定上升
我國已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和電池組件產能最大的國家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我國光伏產業相關政策的驅動下,截至2015年末和2016年末,我國光伏總裝機量分別達到了43.18GW和77.42GW,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15.18GW和34.24GW,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規劃,到2020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05.00GW,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9.45%。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光伏行業技術進步以及明顯的成本優勢,對我國整個光伏產業鏈都帶來了直接的拉動效應。2015年以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片和電池組件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并成為全球最大最具競爭力的太陽能電池片和電池組件的生產制造基地,此外,高效低成本的光伏產品已成為了行業發展的趨勢。
②光伏行業的集中度加速提升
經歷2011年至2012年行業的急劇波動,2012年我國光伏企業數由年初的262家下降到112家,半數以上企業出局。從結構上看,擠出產能多為高成本的中小企業,而存活下來的企業多為具有人才、成本和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資金相對充裕的企業甚至展開兼并重組,延伸產業鏈,行業的集中度得到提升。2016年全球前十大電池片廠商中,中國企業包攬全部位置,其中中國臺灣廠商占據兩個位置,全年總產能達到39GW,總產量達到33.2GW。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電池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前十家企業2016年產能達到30.7GW,約占全國總產能62.65%。此外,部分企業在2016年加速在電池片領域布局,如隆基(樂葉)、江蘇中來、協鑫集成等,大量投產的新型高效率電池產線,進一步促進光伏產業向有序優勝劣汰的健康方向發展,低效高成本的落后產能面臨改造或淘汰。光伏產業是一個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產業,為了保持先進性,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足夠的技術儲備取得最先進的技術和布局最先進的產能,因此光伏行業的集中度呈加速提升的趨勢,迎合終端需求的高效低成本產線逐步成為了市場發展的主流。光伏行業發展至今,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上,電池生產工藝設備作為其工藝流程中的關鍵核心環節,對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經過初創階段的爆發式增長和2011年和2012兩年的適應性調整,在經歷了初創階段的暴利和整理后,利潤趨于合理,產業向著成熟和理性的方向發展,行業內企業的品牌效應凸顯,強者愈強,具有核心技術優勢和一定市場領先地位的企業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③技術進步成為加速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光伏電池行業本質上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行業,科技發展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根本;此外,技術創新是太陽能發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廣泛利用的關鍵;技術創新也是光伏最終成為主導能源,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的依托。自2015年我國啟動光伏“領跑者”計劃以來,通過鼓勵建設先進光伏發電技術示范基地、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等,促進先進光伏技術和產品的應用,為推動光伏產業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和產業轉型升級等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產業迅速發展,技術加快進步,多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創新,不斷刷新光伏轉換效率世界紀錄。2017年7月,國家能源局、工信部以及國家認監委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提高主要光伏產品技術指標并加強監管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提高光伏組件的市場準入門檻和“領跑者”技術指標,自2018年1月1日起,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市場準入門檻分別提高至16%和16.8%,“領跑者”技術指標分別提高到17%和17.8%。同時,多晶組件一年內衰減率不高于2.5%,單晶組件不高于3%。國家此次適當提高光伏技術標準,將有助于支持先進技術產品擴大市場,有利于進一步淘汰過剩、效率低的落后產能,促進“領跑者”計劃的實施,推動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④成本持續下降、產能釋放,技術發展呈現多樣化
我國的銷售電價分為三類:工商業電價,一般在1元/kWh左右;大工業電價,一般在0.6~0.9元/kWh之間;居民和農業售電電價,由于享受國家的交叉補貼,價格較低。近年來,在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的驅動下,目前,集中式光伏為0.65~0.85元/kWh,分布式光伏0.7~0.9元/kWh左右,低于大多數電力售價,初步具備供給側平價上網的條件(即光伏上網電價與工商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價格一致)。預計2030年,光伏發電成本可以達到0.2元/度,從而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即光伏發電成本與火電發電成本相當)。產業技術方面,在“領跑者計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下,先進晶體硅電池技術發展呈現多樣化,黑硅制絨、背面鈍化(PERC)、N型雙面、非晶硅/晶體硅異質結(HIT)等一批高效晶硅電池工藝技術產業化加速,已建成產能超過10GW,單晶和多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0.5%和19.1%。組件方面,半片組件、疊瓦組件、MBB等技術不斷涌現,先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也在明顯加快。此外,光伏制造業逐步向智能制造發展,產線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電池轉換效率持續提高,預計2025年每條電池線的人均產出率將比2016年水平提高一倍以上。
⑤新興市場的不斷涌現,我國光伏行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
隨著全球光伏市場的發展,新興市場的不斷涌現,我國光伏行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出口量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出口額達到144億美元,出口國家數量累計約200個。除此之外,國內光伏制造企業陸續開始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土耳其、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新建工廠,以規避“雙反”和靠近終端市場。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15年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在海外已投產電池產能達320萬千瓦,電池組件產能380萬千瓦;在建電池產能220萬千瓦,電池組件產能200萬千瓦;計劃投資電池產能110萬千瓦,電池組件產能近500萬千瓦。
綜上,現階段,我國光伏行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已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光伏行業競爭回歸到轉換效率提升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光伏中大型企業均積極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技術水平,并已形成了從高純硅材料、鑄錠/硅片、電池片/組件和系統集成完整的產業鏈,太陽能光伏產業成為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逐漸步入平穩健康發展階段。同時,我國光伏產業的崛起也有效推動了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從而降低了產業鏈的整體制造成本,加快了光伏產業應用的步伐。
(2)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行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我國光伏行業持續增長為我國光伏設備市場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光伏設備行業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2015年我國主要晶硅太陽能電池設備制造商銷售收入15.44億元;2016年銷售收入22.84億元,同比增長47.93%。根據太陽能“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中國“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的光伏設備需求量將超過12GW;此外,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設備按7年折舊考慮,多數生產設備存在高排放、高耗能、工藝技術水平相對偏低的問題,生產線設備的更新換代還將帶來每年10GW的市場需求。同時,在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強、國內市場不斷拓展的情況下,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和輔助材料國產化率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90%,光伏設備制造行業繼續向高效化和精細化發展,并逐步實現光伏生產裝備國產化、智能化和全產工藝一體化,高效設備具備產業化的生產能力。光伏行業發展至今,電池生產設備作為其工藝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對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經過初創階段的爆發式增長和2011年和2012兩年的調整徘徊,在經歷了初創階段的暴利和波折后,利潤趨于合理,產業向著成熟和理性的方向發展,行業內企業的品牌效應凸顯,強者愈強,具有核心技術優勢和一定市場領先地位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光伏行業的大幅調整和波動給光伏設備行業帶來了發展機會:
第一,由于材料、組件價格的下跌,市場競爭激烈,高效的電池和組件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薄膜和高效晶體硅組件的供應量將從2014年的5.3GW增至2018年的14.5GW,其中高效的晶體硅電池預計將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2015年后,高效晶體硅組件供應商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200%,到2018年達到7.6GW。市場對高效產品的需求增加帶動了對先進的設備的需求,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光伏設備的技術升級和自動化領域將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
第二,光伏設備除了增量市場,還有存量市場。由于大型企業使用光伏設備較長時間后,設備的效率會降低,性能差距也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這就需要對原有設備進行改裝和升級,增加了光伏設備改造和替換的需求。整體來說,中國光伏設備企業的市場需求來源于國內光伏生產廠商需求和出口需求。首先,國內需求方面,國內光伏生產廠商已在全球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基于光伏設備價格、運輸和售后服務便利程度等考慮,其使用的設備主要來源為國內光伏設備企業。其次,出口需求方面,隨著國內光伏設備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光伏生產廠商也開始逐漸采用國內光伏設備廠商的產品,而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的光伏生產廠商開始不斷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建立生產基地,由于國內的光伏生產廠商長期與國內光伏設備廠商合作,其海外的組件工廠也較多地采用了國內光伏設備廠商的產品,拉動了光伏設備廠商的出口需求。因此,預計未來幾年對于光伏設備的國內需求和出口需求都會不斷增長,雖然有可能存在周期性的反復,但整體而言屬于在曲折中前進的局面,光伏設備行業的市場需求仍具有廣闊的前景。近年來,隨著光伏應用行業的波動,落后產能的逐步淘汰,太陽能光伏設備行業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第一,產品定制化程度逐步提高
隨著光伏行業的發展,光伏產品的種類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對于設備產品定制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定制化的產品,要求設備生產廠商具備有良好的生產線,能夠快速組織生產,同時產品適用性強。
第二,技術水平提高,產品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發展
隨著光伏行業復蘇,設備廠商為迎接新一輪的行業快速增長做技術儲備、人才儲備。有競爭力的人才力量成為光伏設備行業競爭的關鍵,研發人員技術水平需與對光伏行業整體技術需求保持同步發展,從而制造出高效率國際領先的設備產品,滿足光伏產品廠商不斷增長的技術需求。進而,隨著光伏技術的提升,低端設備將逐漸被淘汰出市場,高端設備市場將有效促進光伏產品制造行業新一輪的生產效率的提升,為整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做技術鋪墊。
第三,太陽能設備逐步實現了國產化,對自動化設備需求不斷增加
我國的光伏設備企業伴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而成長,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國光伏設備已實現了70%的國產化率。國產光伏裝備主要集中在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領域,其中硅材料加工、電池和組件制造環節的設備所占比例最高。國產單晶爐、硅棒切斷機、硅片清洗機、甩干機、擴散爐等主要設備已完全替代進口。近年來隨著下游組件的技術進步和發展,進一步發展適合大尺寸、薄硅片的工藝技術設備,節約硅材料,降低成本成為了光伏設備行業的發展趨勢;其次,提高單機智能化水平、增加批次裝片量,以提高單機生產效率和產能、降低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也成為光伏設備發展趨勢之一。雖然,近年來國產太陽能電池制造設備已完全具備了整線交鑰匙工程的裝備能力,實現了電池生產線全工序設備的本土化,但整體技術水平同國際一流廠商相比仍有差距,成套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低。因此,設備高效化和智能化將成為國內光伏設備生產廠商的重要發展方向。
第四,光伏高效路線迎來設備行業的發展機遇技術進步是加速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015年多晶及單晶電池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8.3%和19.5%;2016年多晶硅產業化效率可達到18.6%-19%,單晶產業化效率可達到20.5%-21.2%,技術進步顯著。以單晶路線為例,2016年以來,隨著光伏硅片和組件整體價格的大幅下降,單晶硅片與多晶硅片價差以及單晶組件與多晶組件價差不斷收窄,單晶路線的性價比優勢開始顯現,單晶滲透率2016年底的27%預計在2017年將提升接近35%。本公司的單晶槽式制絨設備、擴散爐、刻蝕設備、PECVD設備、自動化設備等已應用于單晶電池的生產線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