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國服裝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2018/5/9 9:54:0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服裝電商行業發展狀況:滲透率接近40% 服裝行業在過去5年整體增速趨于平穩。2017年服裝行業零售額達到1.92萬億元,同比增長6.0%,2012-2017年CAGR為6.2%,傳統行業在出現明顯變革前,品牌商爭奪的是存量市場中的需求一、服裝電商行業發展狀況:滲透率接近40%
服裝行業在過去5年整體增速趨于平穩。2017年服裝行業零售額達到1.92萬億元,同比增長6.0%,2012-2017年CAGR為6.2%,傳統行業在出現明顯變革前,品牌商爭奪的是存量市場中的需求再分配。
電商發展初期,服裝品類是最早實現線上滲透,并快速增長的品類。在2010年以前的市場環境下,由于進入門檻不高,款式生命周期短,尤其是低價位產品的品牌忠誠度低,服裝成為電商賣家的主要選擇品類。直到2017年服裝仍然是網購參與度最高的品類,根據電商消費者中超過70%購買過服裝類產品,高于3C品的手機電腦品類,以及快速崛起的小家電品類。
服裝行業規模及增速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服裝是網購參與度最高的品類(2017)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行業整體滲透率高
中國電商行業發展早、速度快,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社會零售消費中重要的渠道之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顯示,國內電商零售規模從2013年的1.4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5.5萬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31%,2013-2017年CAGR為41%。同期,電商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占比社會零售的占比從2013年的8%提升至2017年的15%,預測到2020年電商零售規模將達到10.1萬億元,占比社零總額將達到22%。
服裝品類有區別于其他品類的獨特性,相比3C電子產品個性化程度高,簡單的變種就可形成新的設計,在產品質量差異化低的時期,產品可替代性強;相比食品類早期消費者對安全性有所顧慮,服裝尤其是成人服裝產品比較少有安全性的潛在危險;相比高價商品,服裝產品單價低,更容易形成交易。2011年國內服裝電商市場規模為2035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增長至9343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25%,2011-2016年CAGR為36%。服裝電商的滲透率也從2011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37%。
電商零售規模及增速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電商零售占比社零滲透率(2017)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 單個公司滲透率參差不齊
從上市公司來看,由于主要的銷售渠道在線下,大多數公司電商占比低于服裝行業水平,統計了主要的上市公司電商收入占比,平均值為20%,明顯低于服裝行業整體的網購滲透率水平37%(2016)。
分子版塊來看,家紡版塊的滲透率較高,2017年前三季度,夢潔股份、富安娜、羅萊生活和水星家紡的電商占比分別為21%、28%、30%、42%。家紡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款式更新需求低,行業周轉速度慢,當把握住電商銷售的價格帶后,線下家紡品牌在線上業務實現了順利發展。
休閑服板塊電商收入占比參差不齊,森馬服飾和太平鳥占比較高,分別為27%(17H1)和23%(17Q3),兩家公司開發線上業務時間略有先后,分別在2012、2014年成立正式電子商務公司負責電商銷售,業務發展初期將實體渠道舊貨折價銷售,滿足了線上客群對低價的需求,以及對品牌的消費愿望,積累一定消費者后,逐步將線上發展成為單獨業務線。而海瀾之家電商占比僅5%(17Q3),主要系:1)主品牌執行不打折策略;2)前期銷售良好,舊貨少,同時有渠道處理庫存。
高端女裝由于定位高檔,單價高,不適合現階段的電商消費環境;同時,高端女裝SKU數量少,單品牌舊貨規模小于大眾服飾,難以實現規模化銷售。2017年前三季度歌力思、維格娜絲、安正時尚電商收入占比分別為4%、10%、12%。
綜上,能夠穩定提供大規模、低價產品,有利于發展公司電商業務,所以高價格敏感度是電商業務發展的天然土壤。
各公司電商滲透處于不同水平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家紡整體滲透較高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大眾休閑服飾滲透不同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高端女裝電商滲透整體低于20%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低倍率品線上優勢明顯
電商發展初期,扁平化的銷售模式和低廉的費用降低了整體的成本費用,形成了低價的消費環境,吸引的也是對價格敏感度較強的消費群體,低價供給與低價需求長期作用,形成了以比價為特征的市場。
1、服裝電商行業需求狀況:比價是電商消費的第一需求
電商消費在高線城市的滲透率明顯高于低線城市,以快消品舉例,2015年一線城市的滲透率(8.4%)是四線城市(3.6%)的2.3倍。高線城市由于信息化程度高,可接觸到的物質供給多樣。
一線城市因發展吸引力強,外來人口占比高,2016年北、上、廣、深外來人口占比分別為37%、41%、38%、68%,在高線城市豐富資訊浸染下,消費意愿的廣度和豐富度高,而在高生存成本的前提下,收入和消費愿望的不匹配催生了對可選消費品的低價需求。根據京東大數據平臺,到2016年在電商消費中對價格敏感度高度敏感和極度敏感的比例合計達到40%,比價依然是電商消費環境下的第一需求。
一線城市外來人口占比高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電商消費對價格的敏感度高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 服裝電商行業供給情況:電商的起點促成了低倍率優勢
電商發展初期,提供較線下有明顯價格優勢的產品吸引大量消費者,我對比了線上、線下的市場環境,對兩者的情況進行比較估算得到,低代理渠道成本和早期低營業費用是形成電商低倍率的原因。
由于早期傳統線下加盟居多,以擁有兩級代理的品牌進行推演,假設產品的制造成本、品牌商毛利、一級代理毛利、二級代理毛利、平均終端折扣占比吊牌價分別為25%、20%、20%、15%、20%,產品的倍率為4倍,這樣的價格構成隱含了兩個關鍵點:1)過多的渠道成本;2)虛高的吊牌價。
電商的透明度和扁平的環境決定的低倍率特點,由于電商發展初期多為微小企業,在制造端無法形成規模優勢,以高于線下渠道20%的制造成本估算,假設電商產品制造成本、制造商毛利、銷售費用、管理和其他費用,分別占比線下吊牌價的30%、10%、10%、10%,假設賣家凈利率在5%~15%,那么售價僅為線下吊牌價的53%~59%,倍率為1.8~2.0X。
3、服裝電商行業供需相遇,確立低價屬性
當電商的低價供給和消費者的低價需求相遇,形成了電商市場中天然的低價屬性。以品牌家紡的電商策略為例,傳統認知以為品牌商用區別于線下的品牌發展線上業務(羅萊生活創線上“LOVO”品牌,富安娜創線上“馨而樂”品牌),是為了減少對加盟商的沖擊。而水星家紡在有最高加盟店鋪占比(17H1:96%)的情況下,依然發展了行業最高的電商占比(17Q3:42%),所以電商對加盟沖擊的說法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對比產品價格帶發現,水星的價位低于羅萊和富安娜,且與LOVO和馨而樂處于同一水平。所以低價是電商的第一需求,線上消費長期形成了獨有的屬性:整體低于線下的價格帶水平。
從實際的走訪調研和對比中,可以明顯發現品牌在實體店鋪與電商渠道不同的價格策略。以四件套為例,非實體店鋪中各品牌的吊牌價區間在2000元至10000元以上不等,不同品牌主要展示的產品略有不同:水星、富安娜主力展示的產品標價大多大于6000元,個別產品標價超過一萬塊;夢潔和水星價位更相近,且重疊的價格帶更多一些,主要在3000-6000元之間。折扣普遍在5折-9折之間,鮮有低于5折產品展示銷售,所以實體店鋪主力成交的產品價格普遍大于1000元。
對比四個品牌線上最高銷量的產品折后價格,區間在300-700 元之間,明顯小于線下產品價格。選取了四個品牌天貓旗艦店中,銷量最高的四件套產品,規格6 尺產品的標價在1540-2298 元之間,折后價格在329-699 之間,線上的主力消費價格區間低于線下。而且,由于不同品牌產品定位不同,富安娜、夢潔和LOVO 落在線上消費價格帶中的產品以基礎純棉和簡單提花為主,而水星由于本身定位略低于其他品牌,所以在線上主力價格帶中的以工藝復雜的大提花產品居多。
家紡品牌加盟店鋪數占比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服裝行業線上存量需求升級與現有供給錯配
1、服裝行業線上需求情況:消費愿望悄然變化
收入的增加是消費力、消費意愿變化的基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年的6280元,增加至2017年的3.6萬元,2000-2017年CAGR為11%;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也從2000年的2253元增加至2015年的1.1萬元,2000-2015年CAGR為11%。
從農村來看,2017年人均衣著消費金額達到612元,已經接近2003年城鎮人均衣著消費水平638元。農村的服裝消費能力已經達到了電商起步期的水平,低線城市在信息化程度提高后,電商消費將進入爆發期,而服裝品類或將成為率先受益的板塊。
相比之下,高線城市的電商消費呈現新的特點,消費者更關注產品本身,對質量、品質、個性的需求提升,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了精品電商app,更強調產品質量、弱化品牌標簽。根據極光大數據,精品電商app在高線城市的占比顯著高于低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合計占比為64%。
城鎮/農村收入不斷提升(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鎮/農村人均衣著消費(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精品電商app城市等級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服裝行業線上供給情況:供給慣性,低線滲透擴規模
如前文所述,中國電商起步和主要滲透在于高線城市,電商為滿足這部分客群的需求,主要提供的是低價的商品。如圖20示意,產品價格提高后,線上能提供的產品比例降低,主要的高價品銷售依然在線下。
存量電商消費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可負擔的產品價格也在不斷提升,然而在產品價格越高,線上的供給越少。此處需要明確一個概念,線上消費中大部分仍是無品牌、小品牌消費,按阿里巴巴截至2017年3月31日年報披露,天貓商城經過接近10年的發展,年度GMV占比依然未過半,淘寶集市GMV占比仍有58%,現階段線上的供給還是以低價產品為主。
面對存量電商消費群體收入增加帶來的需求轉換,電商可提供相應的產品,滿足升級后的需要。然而從數據結論上來看,電商供給并未隨著高線城市的升級顯著提升產品結構,而是以原有的商品向低線的市場滲透,2017年全國整體電商零售增速為31%,而農村電商增速為37%,且連續3年增速快于整體電商增速,在此影響下服裝品類的電商滲透也有所提升,2017年達到13%,仍遠低于全國水平,仍然有顯著提升空間。
農村服裝電商滲透率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服裝行業線下體驗需求情況
線上消費之所以價格低廉,除了壓縮了渠道成本外,消費者犧牲了實體購物中的隱性服務,在收入增長、服裝消費占比降低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此項支出的敏感度降低,所以除了基礎的使用需求,對體驗、服務的需求被喚醒。
1、缺失的體驗,低價來補
對比電商和線下的差別,電商的優勢在于價格相對較低,產品豐富度高,而線下的優勢在于實物可見情況下,產品質量預期差小,“即買即走”無物流等待時間,同時可以在店鋪中試穿、比較,全方位體驗購物。在價格敏感度強的消費階段,體驗類的需求被抑制。
服裝價格指數多年以來變化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收入增加,服裝體驗需求蘇醒
服裝品類過去10年價格水平沒有明顯提升,2007年至2017年間服裝價格指數僅提升10%,同期整體社會RPI提升21%,食品價格提升幅度為66%;如果把時間段拉得更長一些,從2002年至2017年,以上三項目的價格增幅分別為4%、31%、104%,也就是說服裝整體價格水平與15年前并無明顯差異。
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逐步提升,分析人均收入和服裝消費額的變化,可推出消費者對同質消費額的敏感度降低,而需求會有所改變升級。簡單假設城鎮人均年服裝消費需求為1600元(400元/季*4季=1600元),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8萬元,消費占比收入11.6%,在整體消費力有限的情況下,電商渠道提供了降低單價、提高消費頻次的機會,而線上消費依然能滿足與線下類似品有的使用功能和美觀效果,然而犧牲了體驗、線下服務、以及個性化的需求。
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3.64萬元,是2007年的2.6倍,而服裝價格指數十年間僅提升了10%,相比收入的變動,幾乎變動不大,上述論述中1600元/年的消費額占到全年可支配收入的4.4%,占比顯著下降,即收入提升后對服裝消費的價格敏感度降低。通俗地說,在年收入10萬元時,想花20元買條打底褲,為了追求更低的價格,選擇在線上買了10元/條的產品;而當收入增加到26萬元/年時,對22元/條產品(價格指數提升10%)的可承受力明顯提升,而且當線下的產品有“即買即提”、“所見即所得”的特點時,線上產品11元的差價優勢則顯得不明顯。
收入增加,服裝價格未明顯增長,消費者對基礎類服裝產品的價格敏感度降低,在滿足原本使用和審美需求后,對服務、個性的需求將會被喚醒。
當然,收入提升后消費提升的方向不只一個,例如可以在產品的價格檔次上進行升級,從1600元/年的消費水平提升至1000元/次*5次=5000元/年的水平,占比可支配收入13.7%,為了實現這樣的升級,也可犧牲一部分線下體驗的實體需求,以及物流的等待時間,通過電商消費的升級來實現,而這樣的消費水平,在可支配收入僅1.38萬元/年的時期,可能連完整的使用需求都無法覆蓋。檔次的升級尚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暫按下不表。
總結來看,服裝消費的升級可分為:1)檔次的提升;2)隱形需求的開發。而隱性需要的開發主要在于大眾服飾,也就是對這些產品有常規的需求,對普通定位的產品價格敏感度已經不高,但還沒有升級到要消費中高檔或輕奢水平的產品,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即買即走的要求提高,對產品預期差的容忍度降低。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對服裝消費價格敏感度降低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產品質量和物流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天貓服裝類店鋪中,綜合實力前50名的店鋪,評分優勢主要在產品和物流。分別比全榜單平均得分高出86%和55%,隨后服務方面比行業平均高出24%。
而傳統服裝品牌在產品和物流這兩個指標上也都高于淘品牌,商品評分中,傳統服飾得分34.8,高于平均值33.6以及淘品牌的32.7;而物流方面由于傳統品牌銷量大,可獲得更低的物流成本,也通常傾向選擇更正規的物流服務,所以在這項打分上(48.9)也好于平均(46.8)和淘品牌(47.2)。
五、重視線下門店價值
線下門店的價值將被重新審視,擁有線下數量多、質量精的品牌,將成為服裝新零售的第一實踐者。海瀾之家整體門店數為5792家(2017),為全國第三,僅次于拉夏貝爾的9066家(17Q3)和森馬服飾的7341家(2015)。海瀾之家4503家(2017)門店為單品牌最多,海瀾在行業調整期間仍然保持拿店節奏,2012-2017年海瀾品牌店鋪凈新增2113家,2017年前三季度單品牌凈新增191家。
海瀾之家公告騰訊普和將以10.48元/股受讓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榮基國際讓出的5.31%股權,合計轉讓總價為25億元。同時公告江陰海瀾與騰訊普和的兩個出資方,林芝騰訊和摯信投資簽署了《關于共同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之框架協議》,擬定基金規模100億元,圍繞海瀾之家戰略發展方針,對服裝相關產業鏈,優秀服裝服飾品牌,服裝制造等公司進行投資。作為電商零售巨頭的騰訊,此次入股海瀾之家看中的是海瀾線下數量大、覆蓋廣、下沉深、管理精的門店。
2000-2010年“渠道為王”的年代,消費者對服裝產品需求旺盛,品牌商通過大舉開店盡可能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即可獲得規模上的快速增長,中國品牌利用加盟商在地資源拓展店鋪的方式,迅速將品牌滲透到全國地級、縣級城市。街邊店、百貨渠道呈現店鋪扎堆、品牌泛濫的現象,2012年美邦服飾全國門店曾高達到5220家,2013年貴人鳥單品牌門店達到5560家。
品牌過剩的門店布局開始成為品牌的負擔。國際快時尚品牌直營大店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同時國際品牌注重品質、低倍率、高性價比的產品定位更受消費者青睞。另一方面,線上紅利開始釋放,電商品牌通過1.8~2.0倍左右的低倍率產品,和低運營費率的優勢提升滲透率。在線上、線下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國產品牌進入了關店潮。
品牌服裝渠道數量(家)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服裝行業門店前六品牌開關店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