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伺服系統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018/9/3 10:14:3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伺服系統是工業自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通常由伺服驅動器和伺服電機組成。主要任務是根據控制指令(通常是 PLC 的指令),對功率進行放大、變換、調控等處理,控制驅動裝置的輸出力矩、速度和位置,實現對物體的位置、方位、姿勢等進行控制。交流伺服伺服系統是工業自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通常由伺服驅動器和伺服電機組成。主要任務是根據控制指令(通常是 PLC 的指令),對功率進行放大、變換、調控等處理,控制驅動裝置的輸出力矩、速度和位置,實現對物體的位置、方位、姿勢等進行控制。交流伺服占據主導地位。 伺服系統的發展經歷了由液壓到電氣的過程。 微處理器技術和半導體的發展, 使得交流伺服在精度、效率、小型化方面優勢突出,逐漸占據現代伺服系統的主要地位, 尤其在各類工廠自動化(FA)領域的 OEM 市場得到廣泛應用。
伺服控制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伺服系統主要應用在工業自動化領域。 從下游的應用市場來看, 由于伺服系統的運動控制特性,主要使用在 OEM 行業,如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塑料機械、食品包裝機械、 3C 制造設備等領域占比較高。隨著工業 4.0 的提出, 機器人、 3D 打印等越來越多的新興領域對伺服系統的需求快速增長。機床、紡織機械等傳統領域的升級改造對伺服系統也帶來較強需求。
伺服控制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穩定性、精度、響應速度是伺服系統品質的核心指標。 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產品在連續生產過程中,最看重穩定性和效率。 因此對伺服系統來說,穩定性、精度和響應速度就成為核心的衡量指標。
中小功率伺服占比近 70%,仍有提升趨勢。 伺服系統按照功率大小可以分為小型伺服、中型伺服和大型伺服系統,在應用范圍上,中小功率伺服在電子設備制造行業應用較多,同時中小功率伺服也是市場上應用最廣的功率段, 2015 年小型伺服和中小型伺服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68.3%,相比于 2010 年的 51.9%提升了 16 個百分點。其中小型伺服的市場份額提升最大。從技術上來講,功率越大,伺服系統相對難度越高,因此大型伺服目前仍是由外資占據主導,內資企業從小功率伺服開始拾級而上。從下游行業發展空間來看,中小型伺服市場份額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伺服系統分類及市場情況
產品范圍功率2015 年市場份額2010 年市場份額主要應用小型伺服≤0.4KW29.80%19.50%主要應用在紡織行業繡花機、醫療設備、電子制造設備中的繞線機、插件機及輔助設備上中小型伺服0.4-2KW38.50%32.40%廣泛應用于機床工具、電子制造設備、 PCB設備、紡織機械、包裝機械、食品機械行業,是各類機械設備使用最廣泛的功率段中大型伺服2KW-7.5KW17.10%27.10%廣泛應用于機床工具、印刷機械、包裝機械、橡膠機械等行業的中型設備上大型伺服≥7.5KW14.60%21.00%主要用于大型生產線、大型機床、節能型注塑機、風電和大型試驗設備上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 年伺服系統的應用仍以傳統 OEM 市場為主,其中機床工具市場占比達 29.5%。我們比較了 2010到 2015 年伺服系統行業應用的變遷,其中電子制造設備和醫療設備行業的增長迅速,15 年電子設備行業占比已經達 16%,相比 2010 年有近一倍的增長。 其他如機器人、智能物流設備等新興領域對伺服系統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2010 年和 2015 年伺服系統下游行業應用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預計到 2020 年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將達 150 億元。 16 年由于電子設備制造業的高增長,傳統行業的復蘇,伺服系統需求大幅增長,達到了 86 億元。 17 年傳統行業復蘇的態勢延續,預計仍有 20%以上的增長。 此后預計將維持 10%左右的增速,到 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50 億元。
2010-2020 年中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及預測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日系品牌仍牢牢占據國內伺服市場近半壁江山,國產品牌市占率在快速提升。同大多數高精密度的產品一樣, 長期以來外資品牌占據了國內伺服系統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市場占有率達 77%, 其中日韓系品牌占比為 45%, 主要以日系品牌為主, 包括松下、三菱電機、安川、三洋、富士等, 這些都是老牌的日本工業自動化設備生產商,技術上都很全面,產品特點是技術和性能水平很高, 比較符合中國用戶的需求,同時價格也比較高。其次為歐美品牌占比 22%,其中美國知名的有羅克韋爾,丹納赫、帕光等, 德國則擁有西門子、博世力士樂、 倫茨、 施耐德等品牌。 歐美品牌主要集中遇于大型伺服系統,因此面臨著市場萎縮的風險,到 2015 年歐美的市場份額減少 10%至 22%。 國內市場上,臺灣品牌也逐漸成長為一支重要力量,代表的品牌有臺達和東元,與日系品牌在技術上相似,技術水準和價格水平居于進口中端產品和內地品牌之,市場份額有穩步提升,但未來將面臨著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是未來內資品牌可以逐步獲得的市場。 內資品牌從低端起步,靠價格優勢站穩腳跟, 2008 年國產品牌僅 10%左右的份額,此后以匯川為代表的公司成長起來,在低端市場替代國外品牌,并逐步向高端邁進, 2015 年國產品牌市占率已經達到 22%。國內伺服企業眾多,格局分散。 分品牌來看, 以市占率劃分, 伺服系統市場呈現出了明顯的梯次結構。 以松下、安川為代表的日系品牌市場占有率相當,約 17%, 處于第一梯隊,與其他品牌明顯拉開差距。 松下和安川的伺服系統在高端裝備上使用的很多,一些設備廠商都是應下游客戶要求裝配。 臺達、三菱處于第二梯隊,市占率約10-11%。匯川、西門子等處于第三梯隊,市占率 5-6%左右。三洋、施耐德、羅克韋爾、博世力士樂等處于第四梯隊,市占率約 3%。內資企業除匯川外,成規模的企業有數十家,但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 市場份額普遍在 1%以下,并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領域的中小型伺服產品, 競爭激烈, 盈利能力也比較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