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創板賦能 開啟成果轉化"硬核"時代
2020/1/11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召開科創板會員表彰大會。會上透露,科創板開市以來,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截至2019年12月12日,已有65家公司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科創板股票累計成交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召開科創板會員表彰大會。會上透露,科創板開市以來,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截至2019年12月12日,已有65家公司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科創板股票累計成交1.2萬億元。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與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相比,科創板上市企業之所以受到投資者追捧,根源在于新技術、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的驅動下,企業具有較大的成長潛力和空間,有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爆發。而在科創板上市企業中,不乏高校科技研發成果加速向產業轉化的典型案例,如交控科技、鉑力特等企業背后都隱藏著高校系創新力量。
補足資本市場短板助力創新成果轉化
一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因其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等特性,需要資金支持。但其又以無形資產為主,價值難以衡量。科創板的推出,出發點是為了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制度供應上講,是資本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探索,旨在“補短板”。從市場功能上講,不僅為科創型企業提供了全新融資通道,也為創投資金引入了新的退出渠道,完善了私募投資和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用市場化的方式,為中國科技創新型企業定價,同時為成果轉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9年3月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表示,科創板的推出實際上也是在推進科技型企業的發展,中間有很多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容。它是把無形資產、把能力作為重點,而不是把資金流、把交易額當做重點,這些都是為了促進成果轉化。
近年來,高校、科研院所誕生了一大批實驗室成果,亟待走入市場進行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豐富且總量逐步增加,但轉化數量仍然偏少,轉化成功率高的科技成果更是稀有。在不少企業主眼中,高校的技術發明很多是閉門造車,并不適合市場需要。至少是從目前看來,企業吸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能力與動力不足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短板之一。”一位業界人士這樣表示。
在2019湘江金融發展峰會基金創投論壇上,合力投資管理合伙人、中國天使聯合會榮譽會長張敏說:“科技成果的轉化非常重要,但科創孵化真的很難賺錢。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大部分還需依靠政府,以及科創孵化器的支持。”
“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資本的融合,最關鍵還在于資本市場。”張敏分析道,科技行業很難通過并購退出,它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去支持,而天使投資更看重的是市場。沒有政府在前端建立一套體系,光靠VC去完成成果轉化基本上是做不到的。2019年,科創板的誕生,成為資本市場的“新星”,科創板正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
上市企業背后顯現高校力量
為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中央及地方密集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業。創業離不開資金,科技創新更需要在金融的幫助下轉化成生產力,某高校教授就曾向記者表示,自己在籌集資金過程中屢屢“碰壁”。“投資機構主要看的是能夠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不少投資人希望投一些掙快錢的項目,實驗室成果短時間內想要盈利很難。而科創板的推出,無疑為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募集了社會資金。我們相信這樣一批價值成果終將會在未來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紅利。”
2019年10月31日,科創板40家公司披露三季報或主要經營數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收入利潤整體實現雙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691.16億元,同比增長14%;凈利潤85.81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近八成公司營收利潤實現雙增長。研發投入方面,40家科創公司研發費用占收入比平均為13%,8家公司研發費用占比超過20%,占比最高的3家公司是虹軟科技、山石網科和微芯生物,分別達到35%、33%和33%。首批25家公司上市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19年第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4%。
與此同時,科創板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的企業中,不少都有著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因子。2019年12月19日,嘉必優生物技術(武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23.90元,新股募集資金總額7.17億元,這也是武漢光谷首家生物類科創板上市企業。據悉,嘉必優是國內最早從事微生物合成法生產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其源頭菌種和技術主要來源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實驗室。據悉,截至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通過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直接成立企業有81家。2019年該院參股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超80億元,實現凈利潤超5億元,就業人數超過5000人。
而2019年7月22日首批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交易的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依托于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衛東教授團隊在金屬高性能增材制造技術方面積累的雄厚的科研底蘊與實力。鉑力特的成功也一度被業界稱之為科技成果轉化的“西工大模式”,締造了高校技術創新力量占領高端制造業市場的中國工業3D打印企業之范例。
2019年10月21日,在科創板上市委召開2019年第35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上,首發過會的科前生物也是一個高校科研成果轉換的樣本。該公司董事長陳煥春同時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并在華中農業大學長期任職,科前生物的多位董事也在華中農大任職;與此同時,華中農大控股的華農資產目前也是科前生物的第一大股東。
同時,科前生物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同持有多項發明專利,而這些研發成果形成了目前科前生物的一部分產品體系,其主要合作方式為:由科前生物提供科研項目資金、參與課題研究,提供實驗和中試條件等方式,成果則由雙方共同享有,即高校負責前期基礎研究,企業負責中試、產業化和后期臨床階段。
科創板企業選擇上市,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市場的選擇來彰顯企業的價值,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快速高效升級,提升企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而科創板公司發行價格完全市場化,決定投資者不能只看靜態市盈率,還要看增長,即看增長率折算后的市盈率。科創板企業增長率背后本質上取決于企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
由此可見,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是科創板公司價值的核心驅動。如果科創板上市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并能快速實現產業化,對其高估值溢價會有較強的支撐。“目前,科創板高估值溢價只是相對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與效率最終仍將決定企業股價走向。企業成長性和價值最終在于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業內人士表示。(記者 李洋)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品牌連鎖成就便民消費新氣象
- 下一篇:地方債發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