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車市場“有容乃大”車市格局或重塑
2014/5/22 9:42: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能源車市場“有容乃大”車市格局或重塑地方在鼓勵小排量、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確需要拿出更多誠意。中國汽車業頻現節能減排“大動作”:這廂,新能源量產車扎堆涌入,在私人消費市場關注度急劇上升;那廂,“車企平均油耗管理”進入倒計時,工信部對外公開征求意見,擬定5年間將平均油耗下降至5.0升。看似不相關的兩項汽車政策,卻對中國未來五年的行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車市格局有望在新形勢下被重塑。
2014年,有人稱之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元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新政的推出及各地補貼細則的落地,新能源汽車開始駛向發展快車道。目前,中國兩批新能源汽車發展試點城市及區域已經正式公布,入圍城市增加到88個,各地政府正緊鑼密鼓制定推廣計劃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引導下,新能源汽車不再只鐘情于公商務領域,熱情高漲的私人消費市場開始成為新目標。中央也試圖為新能源汽車發展開辟綠道,各項舉措的頒布只為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嚴禁地方保護主義對新能源汽車的打壓;另一方面,各地對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思路不同,難免一些新能源車型會被碰壁。例如,北京、上海兩大城市就公開聲明,只有進入了地方推廣目錄的新能源汽車才能夠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享受到地方財政補貼、牌照免費發放等“綠色”通道。新能源車型被排擠在外的車企自然不滿,指責這種變相地方保護主義有悖于市場競爭的公平原則。
為何有些新能源車型能符合“國家標準”卻難以達到“地方標準”呢?“國家標準”考慮的是全國范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需求,而“地方標準”則更關注單一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訴求。例如,北京對地方目錄的解釋是,汽車使用的氣候環境、消費市場差異等,如果政府給環保效能并不佳的車型發放了“福利”,既達不到節能環保的終極目的,又偏離了新能源車發展的主方向。換句話說,新能源汽車在地方面臨各種更嚴厲的考核,能否承受嚴寒酷暑?能否承受大面積涉水考驗……
也有些城市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持更開放態度。廣州、深圳、合肥和襄陽四大城市已經公布不設立新能源汽車的地方目錄,只會對車企的維修保養提出更高要求。這項舉措并非對新能源車的品質不做任何要求,而是更多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考慮,同時也留給車企在新能源技術上提升和發展的空間。這不僅可以打消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時的種種顧慮,也受到車企更多的支持和重視。“只要是被列入國家目錄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都能夠得到廣州市對國家承諾的政策支持。”廣州發改委副巡視員李小聰如此解讀。
零排放的電動車自然是完美的新能源車,但技術上的不夠成熟,目前還不能實現大面積推廣,因此對現有汽車排放問題也無法帶來有效改善。而技術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大多又不在新能源補貼之列。相比財政上的幫助,車企更需要的是市場環境的培育。
按照工信部發布的平均油耗管理通知的《征求意見稿》,2015年,國內汽車企業生產的乘用車平均油耗均需降至百公里6.9升,2020年要進一步降至百公里5.0升。未達標的車企將面臨包括公開通報、暫停新車申報和停止新上產能審批等在內的六項懲處。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指出,目前來看,要達到2015年平均油耗6.9升/百公里的標準難度不會太大,車企只需淘汰落后產品并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就能達標,但要實現2020年的5.0L/百公里目標,則必須增加新能源車型的生產比重。2014年中汽協發布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數字顯示,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6853輛,同比增長1.2倍,同時新能源汽車中私人消費的比重在大幅增加。
地方在鼓勵小排量、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確需要拿出更多誠意。在廣州,政府、車企、經銷商三方合作,令購買凱美瑞混合動力車的消費者,不僅享受到三年六萬公里的車輛常規質保期,還包括蓄電池8年20萬公里的質保;同時車型的優惠最高已上升到5萬元,與購買普通版凱美瑞差異并不太大,因此取得了月銷300輛的佳績。然而,除了廣州之外的偌大市場銷量卻只能與廣州持平,難免會令人產生新能源市場培育嚴重不足的認識。如此市場,怎能讓新能源汽車獲得真正的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