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蜂產品行業歷史回顧及現狀分析
2017/1/6 10:37:1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是中華蜜蜂的發源地,原始的養蜂可追溯到人類最早采集利用野生蜂蜜的年代。據文獻記載,我國養蜂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中華民族最早將野生中華蜜蜂(簡稱中蜂),逐漸馴化飼養為家養中蜂,世代傳承。但我國的現代化養蜂業是在19世紀,當意大利蜜蜂和活框技中國是中華蜜蜂的發源地,原始的養蜂可追溯到人類最早采集利用野生蜂蜜的年代。據文獻記載,我國養蜂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中華民族最早將野生中華蜜蜂(簡稱中蜂),逐漸馴化飼養為家養中蜂,世代傳承。但我國的現代化養蜂業是在19世紀,當意大利蜜蜂和活框技術傳入中國后才開始發展。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加上連年戰亂,一直發展緩慢。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養蜂業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鼓勵和扶持下,才逐漸發展起來,形成為今天我國的現代養蜂業。一、我國現代養蜂業的發展歷程回顧我國現代養蜂業發展的崎嶇歷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即恢復發展期、曲折發展期、躍進發展期和穩步發展期。
1、恢復發展期(1950年~1957年)
在解放前,舊中國由于遭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經濟技術十分落后,使我國養蜂業一直處于停滯和緩慢發展的狀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僅有50萬群(其中中蜂40萬群,意蜂10萬群),年產蜜8000噸。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及時采取穩定收購價格,普及養蜂知識,在部分學校開設養蜂課等一系列積極發展養蜂業的措施。例如,1955年9月,蘇聯П•C舍爾濱納編著的《養蜂學》由俞俊鰲、諸葛群翻譯成中文并出版。1954年7月,農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籌備組接辦《中國養蜂》雜志。1957年10月24~29日,農業部和農墾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制定了發展養蜂的方針、政策、任務和措施。到1957年底,全國的蜂群數量就發展到150萬群(西方蜜蜂大約占30%),商業部收購蜂蜜9385噸,出口150噸。
2、曲折發展期(1958年~1977年)
在這一時期里,我國養蜂業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呈“馬鞍形”發展。1958年,國務院批轉了農業部、農墾部“舉辦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紀要”的報告。明確規定養蜂業發展的方針,提出加強領導、培養技術干部、調整蜂產品價格和減免養蜂稅收等多項發展養蜂的政策措施。同年,農業部在遼寧錦州農校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養蜂干部培訓班,參加學習的有來自20多個省市的57名學員。同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成立。從此,中國現代養蜂業的發展有了科學技術的依托。不負眾望,養蜂所成立以后,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協作和科學普及工作。1959年11月,在杭州主持召開了養蜂科研協作會議,總結了1958年科研協作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制訂了今后科研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同年,養蜂所試驗成功了“有王群生產王漿的辦法”,并在1960年5~6月連續開辦兩期“有王群生產王漿方法”的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會。這對當時我國的養蜂生產,尤其是蜂王漿的生產,起到劃時代的推動作用。此后,于1960年,又相繼在福建農學院和西南農學院開設了養蜂專科班(學制兩年),為我國現代養蜂業的發展輸入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對當時我國養蜂業的發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由于上述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養蜂科研教育的興起,使我國的養蜂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59年,我國的蜂群數量已發展到300萬群,收購蜂蜜1.25萬噸,出口5700噸。然而,正當我國的現代養蜂業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1960年前后,全國暴發蜂螨(大蜂螨和小蜂螨)危害,蜂群損失近70%。在這個緊要關頭,養蜂所的科研人員急養蜂生產之所急,立即對蜂螨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辦法展開研究攻關。不到三年時間,基本摸清蜂螨的生活史和傳播途徑,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到1963年,蜂螨的危害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基本控制,蜂群數量逐漸恢復(科研成果發表在《中國養蜂》1964年第4期)。此后,在1967~1977年間,我國的蜂群數量一直保持在400萬群左右,年產蜂蜜4~5萬噸,出口蜂蜜2~3萬噸。
3、躍進發展期(1978年~1987年)
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由于聯產承包制的實施,極大調動了廣大養蜂生產者的積極性,涌現出一大批養蜂專業戶。到80年代中期,我國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躍居到世界第二位,蜂王漿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蜂產品的種類也由原來單一的原料生產,走向多元化的制品生產。多種蜂王漿制品和花粉制品遠銷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此,我國養蜂業發展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由于蜂群發展太快,缺乏統一規劃和布局,致使各地蜂群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蜂群過多,蜜源資源不足;有的地區蜂群太少,蜜源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造成全國性的大流動放蜂,這無疑給蜂產品質量埋下了深深的隱患。由于蜂群常年流動在外,養蜂人常年居無定所,蜂產品生產的基本檔案無法建立,若發現問題根本無從查找。加上由于流動性大,蜂場的生活工作條件很差,連水電及冷藏設備都沒有,所以產品質量難以保證。而那時候國家對蜂產品的收購實行統銷統購,從而使得養蜂者產生一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普遍忽視質量問題,片面追求產量,大量取稀薄蜜,不取成熟蜜,蜂蜜質量每況愈下。由于蜂蜜的質量問題,1986年5月23~27日,農牧漁業部、商業部和經貿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加強對養蜂業的領導、管理和指導;加強養蜂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工作;綜合治理,切實提高蜂產品的質量。
4、穩步發展期(1988年之后)
從1987年以后,我國的養蜂業經過調整鞏固,一些蜂產品質量的國家標準相繼頒布實施,雖然在蜂群數量上有小幅減少,但已逐漸走向穩步發展的階段。1988年9月5日,國家標準局頒布《蜂王漿國家標準》,1989年3月1日起實施。1988年農業部頒布《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規范ZBB47001-88》,1989年5月1日起實施。1990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花粉GB11758-89》實施。2005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蜂蜜GB18796-2005》頒布,2006年3月1日起實施。同時,1985年以后,國家對蜂產品的收購取消統購統銷,完全實行市場價。由于以上各項措施的實施,我國長途轉地放蜂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的蜂群逐年增多,蜂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目前,我國蜂群總數已達到910萬群,占世界蜂群總數的九分之一。我國蜂蜜產量從2005年的29.32萬噸上升到2014年的46.82萬噸,十年增長17.5萬噸。2015年我國蜂蜜行業產量約50.5萬噸,同比2014年的46.82萬噸增長了7.86%,近幾年我國蜂蜜行業產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2005-2015年中國蜂蜜行業產量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5年我國蜂膠生產與市場基本情況與上年相差不大。2015年,我國蜂膠毛膠的總產量約500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供不應求。由于蜂膠產量供不應求,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致使偽劣、假冒蜂膠充斥蜂膠市場,造成蜂膠原料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2010-2015年中國蜂膠產品產量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蜂膠原料收購價格因膠量不同而異。2015年,收購價格120~400元/千克,平均價格250元/千克,基本與上年持平,略有下降。蜂膠產品國內消費市場基本與上年持平。
我國是蜂王漿生產大國,也是出口大國。世界90%以上的蜂王漿來自于中國。長期以來,我國蜂王漿市場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兼顧國際出口。然而,2013年,與往年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創歷史新高,首次超出國內市場。2015年我國蜂王漿出口量713.8噸,金額為19136135美元,同比下降3.90%與5%。
2010-2015年中國蜂王漿產量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年,全國花粉產量主要以大宗油菜花粉、茶花粉、雜花粉為主。油菜花粉主要產區為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四川、遼寧、湖北、江西、安徽等;茶花粉主產區為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此外,還有荷花、玉米、柳樹、蕎麥、五味子花粉等。全年花粉總產量約12000噸。
2015年中國蜂花粉產量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