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趨勢分析
2018/1/3 13:56:5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國農業規模化經營野蠻生長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了 4.71 億畝,占家庭聯產承包的耕地比例達到近 36%。從流轉方式來看,存在轉包、轉讓、合作、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形態。現存的主要的土地流轉方式 - 定義 特征 優點1、國農業規模化經營野蠻生長
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了 4.71 億畝,占家庭聯產承包的耕地比例達到近 36%。從流轉方式來看,存在轉包、轉讓、合作、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形態。
現存的主要的土地流轉方式
-定義特征優點缺點轉包承包農戶將土地流轉給本集體組織內其他承包農戶土地承包權不發生變化,流轉發生在統一集體組織內利于村內部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流轉范圍局限轉讓承包農戶經發包方同意將承包期內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讓渡給第三方土地承包權發生變化促進土地流轉集中農戶獲得一次性收益;流轉受讓方受限制合作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流轉發生在統一集體組織內,股份合作經營引入了股權制度,充分激發了土地的金融屬性,有利于土地資源配置流轉范圍限制互換承包方之間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地交換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權發生變化,流轉發生在統一集體經濟組織內操作簡單,利于生產難以協調出租承包農戶將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土地承包權不發生變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并享有土地收益契約穩定性較低;土地承包期限受限制入股承包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土地承包權不發生變化,股份合作經營無需在一個集體組織內部進行入股,擴大了農戶土地流轉的實現方式風險較大,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較完善的金融體系支撐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目前的土地流轉現狀來看,轉讓占據了將近半數,土地流轉很大程度上依然限制在同一的集體組織內部。同時股份合作或入股方式總體占比只有 10%,土地流轉模式上限制于較為收租模式。經營權抵押股份的方式有利于農戶深度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當中,獲得產業增值收益。
轉讓和出租是當前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土地流轉的用途來看,相當部分的耕地流轉之后已經不再用于糧食作物的種植了,2016年來看,有 2.08 億畝土地用于非糧作物的種植,占比達到 43.47%,這也反映了當前耕地流轉市場的不規范。
我國已經流轉的土地用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伴隨著土地流轉的持續推進,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競相發展,總量達到 280 萬個;同時,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總數超過1270 萬人,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領力量。
其中,我國已有各類家庭農場 87.7 萬家,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生力軍。其中,經農業部門認定的達到 41.4 萬戶,平均每個種植業家庭農場經營耕地 170 多畝。據農業部對全國3000 多戶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情況的典型監測,家庭農場的年均純收入達到 25 萬元左右,勞均純收入近 8 萬元,高于普通農戶收入。
農民合作社達到 179.4 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 44.4%。其中,國家示范社達 8000家、縣級以上各級示范社達 13.5 萬家、聯合社 7200 多家。合作社內涵式發展迅猛,超過一半的合作社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8 萬多家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7 萬多家合作社注冊商標,4 萬多家合作社通過“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兩萬多家合作社創辦加工實體,兩萬多家合作社開設社區直銷店開展“農社對接”。
我國農業合作社數量持續快速增長(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超過 38 萬個,輻射帶動種植業生產基地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六成,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 2/3 以上;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以訂單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農戶 1 億多戶,戶均年增收 3000 多元。其中各類龍頭企業達到 12.9萬家,銷售收入 9 萬多億元,所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 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 2/3 以上,涌現出了中糧、新希望、溫氏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
2、地經營市場利潤空間高達數千億
隨著我國耕地確權的不斷推進,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田的面積持續增加,2016 年來看,我國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田的面積達到 13.64 億畝。
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田的面積(億畝)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 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來看,在考慮土地成本的情況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基本處于微利及虧損狀態,在不考慮土地成本的情況下,稻谷盈利最高,單畝盈利可達到 363.9 元,玉米最低,只有 104.6 元。除此之外,各糧食作物還有糧食直補、地力保護補貼、良種補貼等,合計在 100-200 元不等,不同區域也不一樣。考慮補貼之后,不考慮土地成本,稻谷建構 400-500 元/畝的利潤,小麥有 300-400 元/畝的利潤,而玉米和大豆約有 200-300元/畝的利潤。
2015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效益情況(元/ 畝)
-平均單產總收益總成本不考慮土地的總成本凈利潤不考慮土地成本的凈利潤稻谷485.751343.771201.81979.87141.96363.9小麥420.791001.71984.3784.6217.41217.1玉米488.81949.541083.72844.94-134.18104.6大豆138.35559.62674.71416.97-115.09142.7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再考慮到,規模化經營當前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以及更低的生產成本(主要體現在更低的人工成本、更低的生產資料投入),且一般還可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銷售價格。從2016 年 7-8 月份山東玉米規模化種植的調研情況來看,其生產成本(不含土地成本)約627 元/畝,而山東地區的玉米平均種植成本約 673 元/畝。
正常來看,通過規模化的經營帶來的成本節約、增收和補貼增加,種植環節可帶來效益增加約 100-200 元/畝,則規模化經營稻谷利潤則在 500-700 元/畝的利潤,小麥有 400-600元/畝的利潤,而玉米和大豆約有 300-500 元/畝的利潤。在我國東北地區多一年一季,黃淮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多一年兩熟,海南、廣東等少數地區一年三熟,簡單測算,一畝地可產生種植利潤 800-1200 元。這其中的利潤將在擁有承包權的農戶和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公司之間進行分配。根據我們的研究,進行土地全程托管服務,可獲得 100 元以上的每畝利潤,而進行土地流轉的集中經營,則每畝可獲得 200 元以上的每畝利潤。由此測算,按照 13.64 億畝的面積來計算,我國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市場利潤空間將有 1300-2600 億元,市場空間極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