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大豆行業價格走勢分析
2016/7/15 11:31: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大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土地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即生產成本是中國大豆成本的主要部分。預計 2015 年中國大豆總成本為 9984 元/公頃,其中物質與服務成本 2980 元/公頃,勞動成本為 3323 元/公頃,土大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土地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即生產成本是中國大豆成本的主要部分。預計 2015 年中國大豆總成本為 9984 元/公頃,其中物質與服務成本 2980 元/公頃,勞動成本為 3323 元/公頃,土地成本為 3681 元/公頃,三類成本占比分別為 29.85%、33.28%和 36.87%,生產成本占比超過總成本的60%。
2015年中國大豆成本結構
美國大豆總成本變化較為穩定,2004—2015 年復合增長率為 3.37%;與此同時,中國大豆總成本迅速增長,從 2004 年的 253 元/畝迅速增加到2015 年的 666 元/畝,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9.2%。正是由于中國大豆成本的迅速增長,在 2010 年中國大豆成本首次超過美國,并且成本差距逐漸變大。
中美大豆總成本變化情況
從成本構成看,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即生產成本是中美兩國大豆成本的主要部分,2015 年生產成本占中美兩國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 63.1%和 66%。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投入中國顯著低于美國,但二者的差距逐漸在縮小,2004 年美國物質與服務費用比中國高 71.6%,2015 年二者差距縮小為 50.4%。主要原因在于美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大豆普遍采用機械作業的生產方式,因此機械費用投入大,而中國近些年機械化水平發展迅速,與美國的機械費用投入差距不斷縮小,2004 年美國機械費用是中國的近 3 倍,而到 2014 年美國機械費用投入僅比中國高 16.5%。
中美物質與服務費用差距有縮小趨勢
中美機械費用投入差距不斷縮小
人工成本是中美成本結構中差距最大的,這也主要是由于美國機械化程度較高,在大豆生產中投入的人工相對較少,且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4—2015 年由 7.29%降低到 4.64%;而中國在城鎮化發展中,農業勞動力結構化缺失促使勞動力價格迅速上漲,從而導致中國大豆人工成本快速上升。
美國大豆人工成本變化不大
中國大豆人工成本快速上升
中國農業工資水平快速提升
中國土地成本增速超過美國,2004—2015 年,中國土地成本年均復合增速高達13.3%,而美國僅為 3.4%。2009 年以前,中國土地成本低于美國,到 2009 年中國土地成本首次超過美國并且差距越來越大。中美土地成本差異的原因主要由于兩國土地制度的不同,中國土地成本中自營地折租占主體地位,而美國目前 90%左右的土地非自有,絕大多數農民都是租地種田。
中美大豆土地成本變化情況
中國大豆土地成本結構
2014年美國土地所有權情況
由于大豆國際貿易市場的現貨價格以 CBOT大豆期貨價格為定價參考值,因此美國牢牢把握國際大豆定價的話語權,主要分析美國大豆成本對其收割期價格的支撐作用以及中國大豆總成本對收購價格的支撐作用。
2004—2015 年間僅有兩次美國大豆收割期價格跌破大豆成本,而中國僅在2014年大豆平均價格跌破總成本,主要是因為 2014 年中國取消大豆臨儲政策,從而導致國內大豆價格不斷下跌并跌破成本線。在價格景氣的 2012 年,中美大豆價格超過成本的幅度分別為 22%和36%。
大豆成本對價格會構成底部支撐,大豆價格與成本變化方向基本一致,但在大豆價格遠離成本線的年份,成本只能決定大豆價格的走勢而不能決定價格變動幅度,在大豆價格逼近成本線的年份,大豆價格具有較大的反彈概率和反彈力度。
美國大豆成本與收割期價格對比
中國大豆總成本與平均收購價格對比
自 2008 年以來,我國連續 6年在東北地區實行大豆收儲政策,并且收購價格呈逐年上升態勢,該政策有效支撐了國內大豆價格,國產大豆價格整體維持區間波動,臨儲政策使得國內大豆價格長期高于國外。隨著 2014 年我國取消大豆臨儲政策,國產大豆價格不斷下跌,但內外價差并未隨之消失,這主要是因為近年農業生產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快速上漲導致我國大豆總成本居高不下,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單產低,進一步推高國內大豆成本,高成本對價格形成底部支撐,從而使得內外價差短期內難以消除。
國內大豆價格長期高于國外
收儲價格有效支撐國產大豆價格
大豆人工成本與土地成本快速上漲
2014 年國家取消大豆的臨時收儲政策,轉向目標價格補貼,在缺少收儲的調節下國產大豆直接面向市場形成流動性,大豆價格持續下跌,將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但與同樣取消收儲政策的棉花相比,大豆內外價差收窄幅度弱于棉花,其主要原因在于國產大豆產量低成本高,同時由于進口大豆基本是轉基因大豆,只能用于壓榨而無法進入直接食用領域,導致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的替代性減弱,因此國產大豆價格并未像棉花一樣迅速靠近國際價格。
國內棉花價格迅速靠近國際價格
棉花內外價差迅速收窄
國內大豆價格將逐步與國際接軌
大豆內外價差收窄幅度相對較小
預計大豆內外價差將逐步收斂,但短期內不會消失,主要基于:(1)隨著中國土地改革的不斷推進,土地流轉的實施進程將不斷加快。實施土地流轉將提升中國農業規模化水平與效率,從而提高農業種植的機械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大豆種植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此外,規模化種植還可帶來種子、化肥投入品等集中采購成本優勢;(2)隨著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與補貼發放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國產大豆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得到加強;(3)由于中國還未放開轉基因大豆種植,非轉基因大豆單產遠低于轉基因大豆,因而其種植成本更高。隨著未來大豆內外價差的逐步收斂,預計內外價差穩定在10—15%的水平。
中國大豆單產遠低于美國
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接近 90%,是高度國際化的農產品,國內外市場聯動性較強。在2016 年全球大豆產需出現缺口的情況下,國際大豆價格開始止跌回升;國內方面,經歷了大豆連續多年減產的同時需求穩步提升,產需缺口巨大,只能通過大量進口彌補,國內外市場共同走強將有望帶動國內大豆價格上漲。因此,預計 2016 年大豆現貨價均價為 3600 元/噸,高點落在 4000—4200 元/噸。
國內大豆現貨價與國際大豆現貨價走勢一致
從庫存角度看,中國大豆的期末庫存量與國內大豆價格呈負相關關系,在大豆期末庫存處于低位時期,國內大豆價格處于上升通道,當大豆庫存開始回升時,大豆價格則呈下降趨勢,因此我們認為,2016年國內大豆期末庫存的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大豆價格的上漲形成支撐。
大豆價格與期末庫存負相關
中國大豆庫存消費比開始下降
從歷史上看,在 2012 年大豆出現產需缺口的情況下,大豆價格始終處于高位,盡管國家多次拋儲,并在 2012、2013年分別拋儲 221 萬噸和 305 萬噸,但并未改變大豆價格處于高位的現狀,雖然國儲大豆投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供給,但所投放的儲備大豆并未明顯改善產需缺口。
國產大豆收拋儲情況
2012年拋儲并未改變大豆價格高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 互聯網普及率達79.7%
- 新供給、新體驗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 多元業態添彩“暑期經濟”
- 政策紅利深度釋放激活文旅市場潛力 “China Travel”持續升溫解鎖多樣中國
- 托管“小”服務連起民生“大”幸福 各地探索“花樣”暑期托管解決群眾看護難題
- 夏糧穩產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 3.33億人次,15.8%!數據勾勒活力圖景 中國成“常來常新”超級目的地
-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上半年發電量突破1200億千瓦時
- 6.4%,工業生產增勢良好
- 上萬零件、4小時內,一輛智能新能源汽車!“超級產業鏈”展現磅礴力量
- 多項數據創新高!“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